29
May
2019
關于“傳承”的故事:上海設計中心(南館)
世博B-1 展館位于上海浦西原世博城市最佳實踐區(qū)。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它曾是上鋼三廠的一間普通廠房。五年前,由于世博會在上海的舉辦,這里轉換成為世博會上幾個城市案例的展示集合體,見證了一段盛世之景。 為了促進城市發(fā)展和公共空間更新,由世博發(fā)展集團與上海市城市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共同委托天華設計團隊對世博B-1 展館進行改造設計。今后,這里將成為“上海設計中心”,除了作為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的綠色辦公場所和現代化的國際會議場地之外,還將更多地向普通市民開放,為周邊居民提供舒適的休閑、商業(yè)體驗。面對這樣一座似乎利用價值不高的建筑,如何再次改造使其滿足時代與城市生活的需求,天華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
?
如何處理“舊”結構與“新”空間的關系?
置換功能空間——舊的骨骼+新的血液
在進行改造設計之初,設計團隊對B-1 展館的結構及外圍護進行了檢測與評估。原有聚碳酸酯外表皮耐久性差,且已破損嚴重,需要全部拆除。既有結構歷經數次改造已經弱不禁風,改造過程中面臨的結構支撐強度、施工工藝等等超乎想象的復雜問題接踵而來。根據新的功能布局要求,設計方案對老廠房的局部結構進行了拆除,并對保留下來的支撐體系進行加固,新舊結構體系完全脫離,形成相對獨立的系統(tǒng)。
?
?
?
?
保持原有廠房的空間型制是重置各功能空間必須遵守的前提。雖然建筑內部功能發(fā)生了戲劇性的轉變,但在形式上都強化了廠房空間的原始屬性,原有4榀桁架的空間邏輯得以延續(xù)。建筑師通過不同的空間尺度和深度,再現和升華老建筑的結構美感。
?
?
?
開放流動的綠色辦公和創(chuàng)意展覽空間,鼓勵交流、激發(fā)靈感。建筑中央開辟的露天庭院和其中圍繞老柱子生長的“生命之樹”是所有活動的背景,尊重歷史、親近自然。共享的辦公空間,生態(tài)的內部環(huán)境,在記憶的空間尺度中游走,享受新功能帶來的體驗,這種心靈的沖擊有力而溫暖。
?
如何將基地內缺乏公共交流場所的現狀改造成為新的為市民開放的公共空間?
重塑公共空間——微型街區(qū)
展館內部的辦公、會議、展覽、商業(yè)等各功能塊,通過走道、平臺、階梯、內院聯系在一起,形成一個微型街區(qū)。各部分功能復合,無論會議、展示、辦公、商業(yè)亦或是其他,都不是孤立存在,而是融入整個場所之中,生活形態(tài)與公共空間形態(tài)在這里關注與被關注,并且融入城市的圖底關系之中。
?
?
?
B-1 展館只是原城市最佳實踐區(qū)眾多場館中的一個,在二次改造之初,各個場館之間相對獨立,展館外部缺少公共交流的場所和公共活動的氣氛。建筑師試圖消除這些消極的影響因素,把城市中的公共空間引入,形成各場館建筑之間的對話,為人的活動和多樣行為體驗提供更多的空間可能性。
?
?
?
步入其中的人流,既是觀看者又是表演者,在這里逐漸形成一個由建筑、道路、廣場、花園構成的微型街區(qū)。為了讓B-1 館具備更多的開放性與場所感,體塊與體塊間的空隙,即建筑內部的“廣場”開口,皆與周邊環(huán)境積極對應,室內外的界限被模糊。
?
如何延續(xù)老廠房與舊有建筑的文脈,并賦予其新的生命力?
單體形象更新——延續(xù)文脈+拼貼建筑
在進行改造時,建筑師在老廠房中穿插了數個黑色盒子,作為“前景”與之應,它們裝載著這個老建筑的新功能,也似老建筑所發(fā)出的新聲,從內而外。對于外表面材料的選擇,建筑師經過多方比對,幾經推敲后選擇了代表“背景”的表面粗糙的陶土板與代表“前景”的光滑鮮亮的黑色烤漆玻璃,新表皮的極簡表達,清晰明了地呈現出老廠房的屋架形態(tài),抽象隱喻老廠房的“背景”。
?
?
?
歷史與當下,傳承與新生,是天華在這個項目中所追尋與表達的。對于這個面積并不大卻十分復雜的改造項目,天華投入了最優(yōu)的設計隊,建筑、結構、機電、室內、景觀等整體配合,從方案推敲至施工圖的完成,提供了全程設計服務。天華的專業(yè)與執(zhí)著也獲得了兩方業(yè)主的高度認可與評價。
?
?
一磚一瓦的鋪墊,就是生活一點一滴的實現。
一起一伏的線條,就是時光一寸一毫的累積。
因為了解所以懂得,因為實力所以成就。
天華,助你成為城市的主人。